*

高亢激越 ─ 陕西地方戏曲


展览内容下载

陕西省地方戏曲种类繁多,现存戏种逾二十个,秦腔、碗碗腔、眉户、关中道情等陕西本土剧种各具特色,并蕴含丰富的文化色彩,其中秦腔、碗碗腔及眉户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碗碗腔

碗碗腔是陕西较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陕西大荔、渭南、西安、山西一带。由于演出时以小铜碗作主奏击节而得名。

艺术特色
碗碗腔唱腔浓郁,生旦戏唱词典雅,音乐优雅悠扬。剧目繁多,剧本文词雅俗共赏。初时碗碗腔一直以皮影形式演出,当时并无行当之分,只有男女之别,主要依靠演唱者不同的唱法来塑造人物个性。直至后期正式搬上舞台,才发展了生旦净丑等行当,演唱时真假声混合通用,通常吐字用真声,而拖腔多用假声,形成别树一帜的唱腔旋律。

经典剧目《金琬钗》
故事讲述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落第后郊游,与少女桃小春一见钟情,双方以金钗作定情信物。此剧于20世纪五十年代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进行首演,旋即受到热烈欢迎,成为碗碗腔中的经典之作。


秦腔

秦腔是古老的陕西地方剧种,距今已有逾千年历史,被喻为中国梆子声腔的鼻祖,至今仍广泛流行于中国西北部地区,如甘肃、青海、新强、宁夏等地。

艺术特色
秦腔戏曲风格慷慨豪迈、高亢激越,而唱腔宽音大嗓、浑厚雄壮,配以富于夸张却朴实的表演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性。其唱腔分为「板路」及「彩腔」,板路均用真嗓演唱;而彩腔则假嗓高八度演唱,多用以表现出人物激荡情感及剧情起伏跌宕。此外,演唱中亦有欢音及苦音之分,演出同时带悲壮激昂、亦兼具轻柔细腻,此正是秦腔广受喜爱的原因之一。

乐器
秦腔的伴奏有文场及武场之分,文场乐队主要以管弦乐组成,用于为演唱进行伴奏,主奏及领衔乐器是板胡,负责带动全乐进入演奏;而武场则以打击乐为主,用于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使起止明确,亦有烘托情绪及渲染气氛的作用,常用梆子作击节乐器,板鼓作主奏乐器。


关中道情

关中道情又名「长安道情」,主要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通过唱词诵经,演绎道中情理以命名。起始于唐代中晚期,盛行于长安及其周边一带的关中地区。初时演出形式主要是众人席地围坐演唱,清朝时渐渐受秦腔影响,表演由围桌坐唱转为广场踏席,后期更融合皮影元素,使演出愈趋丰富。

艺术特色
关中道情唱腔以板式变化体为主,使用的特色乐器有渔鼓、简板及三才板,配以梅笛、三弦、板胡等乐器敲拉弹唱。演唱时会运用帮腔(又名「嘛韵」或「拉坡」),即主唱演唱四句,众人于尾句作一帮腔,藉以烘托气氛、渲染环境、营造高潮,此乃唱腔上的一大特点。

经典剧目《隔门贤》
故事讲述年三十晚度除夕,饥寒交逼的李小喜到未婚妻芙姐家欲告借粮,幸得芙姐贤慧谅解并暗地接济。小喜欲离府之际被岳父岳母撞见,小喜道出情由,获全家赠粮送衣解困。《隔门贤》早于20世纪五十年代被改编并搬上舞台,此剧剧情紧凑、主题健康温馨,上演后好评如潮,至今仍历演不衰,并成为关中道情的经典剧目。


眉户

眉户亦称为「迷糊(胡)戏」、「弦子戏」、「曲子戏」,或文人学士会称之为「清曲」,是陕西主要剧种之一。眉户于清朝时期形成,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一带。眉户音乐建基于民间歌谣,并经过历代戏曲艺人及乐师加工而成,其题材主要日常生活为基调,朴实自然地演绎百姓生活,因而广受欢迎。

演变
眉户的早期演出以「地摊子」坐唱清曲为主,内容多讲述民间生活故事。由于演全本戏的花费较大,因此地摊子艺人一般演出形式多为折子戏。后来演出形式逐渐由唱曲发展成小戏,初时多与社火及秧歌等同台演出,经过长期酝酿,眉户戏亦逐步登上舞台,成为男女角齐全的独立演出。

艺术特色
眉户演出生活化,表演服饰简朴,演员动作真实,唱词通俗易懂,人物性格风趣活泼,加入传统故事的内容作联唱,并配合委婉细腻、悠扬动听的唱腔,使眉户得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照片及部份资料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提供
陈锋仪:《陕西旅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焦文彬、阎敏学:《中国秦腔》,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郭永锐:《眉户戏研究综述》, 2006
苏洁:《千年绝响—长安道情、古乐简介》,2006
郭永锐:《眉户戏源流与发展略论》,2007
陈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作选》第九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陈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 3 耕耘集 : 庆祝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建院
七十周年系列丛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权建国:《长安道情渊源及其他》,2011
纪红:《秦腔》,泰山出版社,2012
唐容:《三秦戏苑》,现代出版社,2014
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半年刊 第29期(POD)》,独立作家-
秀威代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