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香港品牌形象 - 亞洲國際都會
GovHK 香港政府一站通 簡體版 English
搜尋 聯絡我們

延伸閱讀

崑曲盡風流

崑曲的傳承 

 

白先勇

 

崑曲在二〇〇一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口述非實體人文遺產傑作」的名單上,那是聯合國的專家為世界各國民族文化的一次認真檢閱,是首次評選公佈,這份名單提醒我們:要珍惜所擁有的文化藝術遺產,從而要做好保護和承傳的工夫。我們的崑曲被頒予這個榮譽後,因而得到了較多的關注,總算在苟延殘喘的時候,讓她多吸一口新鮮空氣,仍未至於絕命。

 

崑曲有悠久的歷史,其藝術的高雅也無用贅言。但崑曲在六百年來所走過的路,經歷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光景,在明清之時發出最攝人的光芒。到了上世紀初,遭逢時局戰亂而幾近窮途末路,藝人顛沛流離,崑曲近乎湮滅。崑曲是「活」的藝術,一旦在舞台上缺了演員,台下又丟失了傳承的途徑,結果就只有死路一條。

 

但是,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其生命力畢竟是頗強的,在經歷低潮之後,就會生機勃發。我與崑曲有緣份,既有幸在少年時便享受過做觀眾的快樂,後來亦曾製作過幾次崑劇的演出。因着對崑曲一步一步的了解,在滿足之餘又生了許多擔憂。眼見好的演員和老藝人隨着時間而過去,心裏不得不感到焦慮。為了搶救崑劇而希望多做些事情,成了我與一些朋友的自覺。

 

二〇〇四年,我投入到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挑選了江蘇省蘇州崑劇院(蘇崑)一批年青演員演出,結果俞玖林、沈豐英兩位不負大家的期望,把湯顯祖筆下的一雙璧人又重新活靈活現地展現開來。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更重要的意義,是要回歸師徒承傳教習的傳統。因此,我們請出了汪世瑜和張繼青兩位藝術大師,並要俞玖林和沈豐英向他們正式行叩頭拜師的大禮,找回了重視師徒的倫理。二〇〇九年,我們又製作了《玉簪記》,把岳美緹和華文漪這雙絕配請了出來,向蘇崑傳承了演出。二〇一〇年起,我們又督促年青演員四出拜師學戲,包括陶紅珍拜張繼青及屈斌斌拜姚繼焜學《爛柯山》、唐榮拜侯少奎及沈國芳拜喬燕和學《千里送京娘》、周雪峰拜蔡正仁和沈豐英拜張靜嫻學《長生殿》、柳春林拜劉異龍學《風箏誤》、呂佳拜梁谷音學《西廂記》、陳玲玲拜王維艱學《吟風閣》,這些教授演出的老師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師。像以上這些承傳的演出,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老師們都是全心全意和不辭勞苦的,其中的目的只有一個:把祖先的遺產好好地傳下去!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今年前往香港參加「中國戲曲節」演出,將展現這批新生力量在學藝路上努力的成果。崑曲的傳承以人為本,一切都依着老師和徒弟的苦功和修為,只有認定這個傳承的不二法門,崑曲的香火才可以綿綿不斷,盡得風流。

 

 

白先勇,著名作家,曾創辦《現代文學》雜誌。著有短篇小說《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自小與崑劇結下不解緣,其小說作品《遊園驚夢》即受崑劇《牡丹亭》啟發。白氏對崑劇藝術一往情深,熱心向年輕一代介紹崑劇,經常在港、台與崑劇藝術家合作,作公開演講。二○○四年製作青春版《牡丹亭》轟動戲曲界,於各大學校園更掀起了一片崑劇熱潮。


© 版權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