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亢激越 ─ 陝西地方戲曲


展覽內容下載

陝西省地方戲曲種類繁多,現存戲種逾二十個,秦腔、碗碗腔、眉戶、關中道情等陝西本土劇種各具特色,並蘊含豐富的文化色彩,其中秦腔、碗碗腔及眉戶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碗碗腔

碗碗腔是陝西較有影響力的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陝西大荔、渭南、西安、山西一帶。由於演出時以小銅碗作主奏擊節而得名。

藝術特色
碗碗腔唱腔濃郁,生旦戲唱詞典雅,音樂優雅悠揚。劇目繁多,劇本文詞雅俗共賞。初時碗碗腔一直以皮影形式演出,當時並無行當之分,只有男女之別,主要依靠演唱者不同的唱法來塑造人物個性。直至後期正式搬上舞台,才發展了生旦淨丑等行當,演唱時真假聲混合通用,通常吐字用真聲,而拖腔多用假聲,形成別樹一幟的唱腔旋律。

經典劇目《金琬釵》
故事講述風流倜儻的才子崔護落第後郊遊,與少女桃小春一見鍾情,雙方以金釵作定情信物。此劇於20世紀五十年代由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進行首演,旋即受到熱烈歡迎,成為碗碗腔中的經典之作。


秦腔

秦腔是古老的陝西地方劇種,距今已有逾千年歷史,被喻為中國梆子聲腔的鼻祖,至今仍廣泛流行於中國西北部地區,如甘肅、青海、新彊、寧夏等地。

藝術特色
秦腔戲曲風格慷慨豪邁、高亢激越,而唱腔寬音大嗓、渾厚雄壯,配以富於誇張卻樸實的表演風格,形成獨特的藝術性。其唱腔分為「板路」及「彩腔」,板路均用真嗓演唱;而彩腔則假嗓高八度演唱,多用以表現出人物激蕩情感及劇情起伏跌宕。此外,演唱中亦有歡音及苦音之分,演出同時帶悲壯激昂、亦兼具輕柔細膩,此正是秦腔廣受喜愛的原因之一。

樂器
秦腔的伴奏有文場及武場之分,文場樂隊主要以管弦樂組成,用於為演唱進行伴奏,主奏及領銜樂器是板胡,負責帶動全樂進入演奏;而武場則以打擊樂為主,用於配合演員的身段動作,使起止明確,亦有烘托情緒及渲染氣氛的作用,常用梆子作擊節樂器,板鼓作主奏樂器。


關中道情

關中道情又名「長安道情」,主要以道教故事為題材,通過唱詞誦經,演繹道中情理以命名。起始於唐代中晚期,盛行於長安及其周邊一帶的關中地區。初時演出形式主要是眾人席地圍坐演唱,清朝時漸漸受秦腔影響,表演由圍桌坐唱轉為廣場踏席,後期更融合皮影元素,使演出愈趨豐富。

藝術特色
關中道情唱腔以板式變化體為主,使用的特色樂器有漁鼓、簡板及三才板,配以梅笛、三弦、板胡等樂器敲拉彈唱。演唱時會運用幫腔(又名「嘛韻」或「拉坡」),即主唱演唱四句,眾人於尾句作一幫腔,藉以烘托氣氛、渲染環境、營造高潮,此乃唱腔上的一大特點。

經典劇目《隔門賢》
故事講述年三十晚度除夕,饑寒交逼的李小喜到未婚妻芙姐家欲告借糧,幸得芙姐賢慧諒解並暗地接濟。小喜欲離府之際被岳父岳母撞見,小喜道出情由,獲全家贈糧送衣解困。《隔門賢》早於20世紀五十年代被改編並搬上舞台,此劇劇情緊湊、主題健康溫馨,上演後好評如潮,至今仍歷演不衰,並成為關中道情的經典劇目。


眉戶

眉戶亦稱為「迷糊(胡)戲」、「弦子戲」、「曲子戲」,或文人學士會稱之為「清曲」,是陝西主要劇種之一。眉戶於清朝時期形成,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一帶。眉戶音樂建基於民間歌謠,並經過歷代戲曲藝人及樂師加工而成,其題材主要日常生活為基調,樸實自然地演繹百姓生活,因而廣受歡迎。

演變
眉戶的早期演出以「地攤子」坐唱清曲為主,內容多講述民間生活故事。由於演全本戲的花費較大,因此地攤子藝人一般演出形式多為折子戲。後來演出形式逐漸由唱曲發展成小戲,初時多與社火及秧歌等同台演出,經過長期醞釀,眉戶戲亦逐步登上舞台,成為男女角齊全的獨立演出。

藝術特色
眉戶演出生活化,表演服飾簡樸,演員動作真實,唱詞通俗易懂,人物性格風趣活潑,加入傳統故事的內容作聯唱,並配合委婉細膩、悠揚動聽的唱腔,使眉戶得以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
照片及部份資料由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提供
陳鋒儀:《陝西旅遊》,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
焦文彬、閻敏學:《中國秦腔》,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
郭永銳:《眉戶戲研究綜述》, 2006
蘇潔:《千年絕響—長安道情、古樂簡介》,2006
郭永銳:《眉戶戲源流與發展略論》,2007
陳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劇作選》第九卷,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陳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理論文集 3 耕耘集 : 慶祝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建院
七十周年系列叢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權建國:《長安道情淵源及其他》,2011
紀紅:《秦腔》,泰山出版社,2012
唐容:《三秦戲苑》,現代出版社,2014
中國現代文學學會:《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9期(POD)》,獨立作家-
秀威代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