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戏曲中的经典爱侣
引子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代词人柳永笔下那才子佳人恋人絮语的「千种风情」,八百年来──从元代杂剧南戏到今天繁多的地方戏──都恆常与戏中说。为观众所喜的爱情经典,不只是《西厢记》式的「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人月团圆,其实「多情自古空馀恨」的经典爱侣,也同样千古传颂。
唐明皇与杨贵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经典妃子帝王爱侣故事,应是历史上最恨绵无绝的爱情了。同样是妃子与大王的爱情,虞姬自主,甘愿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免为负累,去其牵挂,早囘回江东,日后捲土重来;极尽凄美,突显女性主体、男子英雄气短,成就了一忠烈红顔形象。而杨玉环却是在她的爱侣皇帝无力挽的政治形势之下,无奈被杀,落得红顔祸水之名。然而,其爱情之惨戚怨丽,并不比虞姬逊色。
唐诗《长恨歌》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八世纪的时候,已经典化了杨妃明皇这双死别爱侣。「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杨玉环,令李隆基「春宵苦短日高起」,不再早朝。带来的是藩镇节度使安禄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李隆基的「重色思倾国」,唐将士不满之极,六军不发,就是皇帝也动不了,无奈何。结果是杨玉环这「宛转蛾眉」,在马嵬坡下、军马之前被粗暴勒死。最后唐江山是暂时保下来了,而李隆基则日夜思念玉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只得梦中相会。
日本文学《源氏物语》
世人何时何地也爱慕苦恋真情,杨贵妃的故事,飘洋过海,落花东瀛,日本文学第一经典长篇叙事,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成书于十世纪,第一帖〈桐壶〉即引述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并以此作为蓝本,撰述桐壶更衣与桐壶帝的哀怨爱情死别。
中国戏曲经典作品
中国戏曲舞台上,自元代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到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传奇,至1920年代梅兰芳的着名京剧《太真外传》(齐如山编写剧本),以及梅兰芳根据旧皮黄戏所排的另一梅派经典《贵妃醉酒》,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八百年舞榭歌台、勾栏瓦舍、厅院剧场,一直在唱演真情绵绵,恨也无绝的馀韵。
崑剧《长生殿》
传统崑曲保存了洪昇《长生殿》的多个折子,常演〈酒楼〉、〈舞盘〉、〈絮阁〉、〈密誓〉、〈小宴〉、〈惊变〉、〈埋玉〉、〈闻铃〉、〈哭像〉等。上海崑剧团自1980年代起,在原崑曲传字辈老艺术家传承的折子戏基础上,于身段表演、唱腔音乐各方面增补修订,突显崑曲的婉转流利、载歌载舞特色,创排全本《长生殿》,并兼备武场戏,历年持续改进求精。蔡正仁的「活唐明皇」与张静娴的华贵雍容杨妃,成就构筑了大型崑剧《长生殿》的典范之作。踏入二十一世纪,上海崑剧团更以「五班三代」老中青艺术家,在舞台上延续经典爱侣传説中的杨贵妃与唐明皇。
京剧《太真外传》、《贵妃醉酒》
梅兰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排出大型连台本戏京剧《太真外传》,演员阵容集一时名角,王凤卿饰唐明皇、姜妙香演高力士……,并创制新腔,顿时成爲梅派艺术经典剧目之一。时至今日,由国家京剧院薪传,于魁智和李胜素的明皇与杨妃,是当下京剧舞台的顶尖绝配了。
梅兰芳另一代表作《贵妃醉酒》,青衣花衫应工,唱做并重,演杨贵妃在百花亭等待唐明皇一起赏花饮酒,岂料皇帝爽约,别幸她宫,懊恼之馀,杨妃只有借酒浇愁。剧中的〈四平调〉,是脍炙人口的京剧唱腔,而表演中的杨妃三次衔杯饮酒的不同身段动作,卧鱼、鹞子翻身、下腰等,都是难度极高,而又切合人物哀怨情恨的女子複杂情绪和心理状态,充分呈现多情自古空馀恨的人生情状。
贾宝玉与林黛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朝葬侬知是谁
黛玉喜散不喜聚,宝玉喜聚不喜散──应该就是这双经典伤别离爱侣的最好写照了,落叶聚还散,最终是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出家悟道终结。清代曹雪芹成书于十八世纪上半期的长篇巨构《红楼梦》(又作《石头记》)一百二十回,主题实在是一块石头从天上到人间,历练悲欢离合,而领悟佛道人生真在。
崑剧《红楼梦》
清乾隆嘉庆时,江苏文人仲振奎首度改编《红楼梦》小説为戏曲,编成崑曲折子戏《葬花》一折,后来又写了五十多齣的长剧《红楼梦传奇》,仲振奎是将曹雪芹巨着改编为戏曲搬上舞台的第一人,当时已是十八世纪最后十年。到了二十一世纪,北京的北方崑曲剧院创排了上、下两本的大舞台包装、大投资、大製作「豪华青春版」崑剧《红楼梦》,分两晚演出。演员阵容庞大、大型乐团伴奏、增添国乐式的过场音乐设计;以名演员魏春荣、史红梅、袁慧琴担任王熙凤、王夫人、及贾母等角色,以青春演员担演宝玉(翁佳慧[女小生]、施夏明)、黛玉 (朱冰贞、张媛媛)、寳钗(邵天帅、王丽媛),其中女小生应工宝玉给予观众深刻的印象。北崑这个剧目自2010年首演,持续在海内外上演到今天,并屡获国家大奖。
越剧《红楼梦》
如果说有一些地方剧种因种种文化、历史、社会和艺术家的因素,产生了几乎是属于该剧种「艺术身份认同」的代表性剧目的话;那么,浙江越剧的《红楼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庶几和越剧画上等号的了。1958年首演的越剧《红楼梦》,徐玉兰(宝玉)、王文娟(黛玉)、陈兰芳(宝钗)、唐月英(王熙凤)、周寳奎(贾母)、徐慧琴(贾政)、孟莉英(紫鹃)等名角主演,有连满五十五场的骄人纪录。率直反叛的宝玉、多愁善感的黛玉,在文辞优美、雅俗共赏的相对年轻剧种越剧的戏曲艺术深情塑造之下,在国内外公演,大受各地观众欢迎。上、下两集的彩色电影版,1962年摄製,同样深受欢迎。1978年时在国内重映,还创了当时最高电影观众人次的纪录。
粤剧《情僧偷到潇湘馆》
二次大战后、四十年代末,粤剧大老倌何非凡以「非凡响剧团」的班牌,伙拍名旦楚岫云,上演他的首本名剧《情僧偷到潇湘馆》,以其独创的「凡腔」,风流潇洒,温柔优雅,特别在潇湘舘凭弔黛玉的一场戏里,替粤剧塑造了独特的宝玉形象。加上楚岫云在〈荷锄葬花〉、〈焚稿归天〉等场的精湛表演,再增添刻意营造的布景灯光,令《情僧偷到潇湘舘》有连满三百场的佳话。后来由秦剑导演在1956年拍成电影,黛玉改由郑碧影饰演。
京剧《黛玉葬花》
1790年四大徽班晋京贺乾隆八十「万寿」,京剧在此之后渐次形成,但「红楼」戏一直并没有怎麽见到,大概由于「红楼」戏并不像「三国」、「水浒」等高亢火热,容易融合于京剧的表演风格特色。到十九世纪后期,光绪年间,才有伶人排演《黛玉葬花》和《摔玉》等戏,以传统戏曲装扮和穿戴上场,梳大头穿帔的黛玉,往往引来观众哄堂大笑,似乎已经与当时人所想象的黛玉形象,格格不入。二十世纪初,梅兰芳在北京吉祥戏院搬演由齐如山主力改编的京剧《黛玉葬花》,加上姜妙香的宝玉、姚玉芙的紫鹃。头饰服装都彷效古画中仕女造型,这样的创新概念和实践,大获好评:「黛玉的扮相是精心设计的,葬花时,穿玫瑰紫的软绸对襟小袄和白色长裙,腰系繫软纱短围裙,繫丝带,两边挂玉……。」从那一刻,始有日后戏曲舞台上黛玉葬花的婉约秀丽凄美形象,直到今天。侬今葬花,他朝葬侬,潇湘凭弔,情侣经典,已然阴阳相隔。
梁山伯与祝英台:祇怪愚兄太愚蠢,辜负贤弟一片心
没有戏曲这个表演艺术和文学形式的文化装载,很可能就不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经典爱侣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灿烂盛放。梁祝故事的民间流传,历史也很悠长,简短的文字记载,早见于唐代的方志和笔记,但未见好像〈离魂记〉、〈莺莺传〉等文人传奇小説文学将这个故事典律化。早期的叙述,主角是祝英台,作爲烈女节妇被歌颂,例如晋朝宰相谢安便奏请赐题祝英台墓为「义妇塚」,表扬女子为爱殉死的节义。元代白朴已失传的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从标题也见主体是祝英台。现存梁祝的元明戏曲,祇剩残曲及一些单齣。清代的梁祝説唱鼓词,有《柳荫记》为题,指梁祝两人在柳荫树下初相识。
「梁祝」故事的兴起
自元杂剧始,到民国时的京剧和地方戏,在戏曲舞台上和文学里,梁祝并不是最常被搬上戏臺和书写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跟崔莺莺与张生、杜丽娘与柳梦梅、杨贵妃与唐明皇、林黛玉与贾宝玉等有戏曲与文学杰作传诵的爱侣比较,就「经典」位置而言,不可同日而语。梁祝故事的大盛,实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由越剧、川剧等地方戏带动,京剧又移植川剧版,彩色越剧电影1953年推出,海内外大受欢迎,把梁祝故事推上高峰。1963年香港邵氏公司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一时,造就了凌波「永远的梁兄哥」。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电影、电视剧接力,戏曲舞台上不断搬演,长期延续到今天的日常文化领域,成就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不可动摇的经典爱侣位置。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自早期的男班落地唱书阶段,已有梁祝故事的个别单折演出。过渡到女子越剧后,1930年代末,已有演全本《梁祝哀史》,袁雪芬演祝英台、马樟花演梁山伯。四十年代后期,袁雪芬伙拍范瑞娟(梁山伯),增补全剧为上、下两本,并创「弦下调」唱腔。又有范瑞娟和傅传香(祝英台)合演的版本。1952年,越剧和川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在全国戏曲观摩会上,大放异彩,翌年1953年推出的越剧电影版,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在海内外大受欢迎。越剧剧种年青,表演优雅淑媛而浅易易懂、唱腔悠扬婉转,以女生扮男角梁山伯,以女旦演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以深情呼唤心上人的戏曲表演,无出其右,淋漓尽致地呈现梁祝故事的哀怨缠绵,无论戏曲舞台或电影银幕上,最成功的「梁山伯」,都是由女演员扮演的。袁雪芬袁派越剧表演中着名的「三哭」中的「英臺哭灵」,唱词字字泣血,声情哀绝,极尽生离死别之苦,更令越剧《梁祝》成爲各戏曲剧种中的绝世经典。
川剧《柳荫记》
川剧在1950年代初,整理旧本、参考其他剧种和曲艺的梁祝相关本字,推出《柳荫记》,也在1952年的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大获成功,并被京剧和其他剧种的梁祝借鑑移植。川剧《梁祝》的一大特点是以化鸟结尾而不是化蝶。有说蝴蝶灿烂但脆弱而命促,鸟则长久坚实多。「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余秋雨语)的川人,在川剧里以这个譬喻来呈示梁祝生死爱侣的感情,也许颇能体现川人性格。
京剧《柳荫记》
京剧《柳荫记》1953年由中国京剧团移植自川剧,基本上保留川剧的风格。名角叶盛兰和杜近芳分饰梁山伯、祝英台,「通天教主」王瑶卿唱腔设计。沿袭自川剧版路子的唱词:「祇怪愚兄太愚蠢,辜负贤弟一片心」,尽道这对爱侣的宿命。1954年,「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排了《英台抗婚》,是他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唱词唱腔多突破。京剧今天仍常演梁祝故事,张火丁2014年的新编名为《梁祝》;2016年,国家京剧院復排《柳荫记》,杜近芳、叶少兰(叶盛兰之子)亲授八十、九十后年轻演员。
粤剧《梁祝恨史》
香港粤剧最重要的「梁祝」,非芳艳芬、任剑辉1955年开山的《梁祝恨史》莫属。与浙江越剧的《梁祝哀史》一字之异。《梁祝恨史》除了优美雅致的曲文,一唱三叹迂迴婉丽的唱腔,还有「啓用旋转舞臺、七幅立体布景、服装瑰丽豪华」的舞台景观。
许仙与白素贞:纵然是异类我待你的恩情非浅 你纵是蛇仙我心不变
家传户晓的《白蛇传》故事,流传民间久远,初源于江南一带。明代刊行的《清平山堂话本》,结集了宋元明三代的话本小説,其中的白蛇故事〈西湖三塔记〉,约爲宋末元初之作,这是最早可见白蛇故事的文字记载。晚明冯梦龙的笔记小説《警世通言》,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卷。明代陈六龙的《雷峰塔传奇》是最早可考的白蛇戏曲,但已失传。清乾隆年间黄图必、方成培先后有《雷峰塔传奇》,而方的版本对后来舞台改编影响较大。清代陈遇乾有弹词《义妖全传》。各地方戏曲剧种,大多有白蛇剧目。故事讲蛇妖白素贞与书生许仙相恋故事,被自恃正义的僧人法海屡次破坏,谓人、妖异类,不可结合,且蛇妖以害人爲目的,情必非真。白蛇对许书生一往情深,一生不悔:「纵然是异类我待你的恩情非浅」(田汉京剧本)。书生则意志不坚,屡次动摇,但最终仍能大彻大悟:「你纵是蛇仙我心不变」(田汉京剧本)。白素贞先与青儿盗仙草,将许仙起死回生。后爲寻许仙,水斗法海,身怀有孕,不敌,断桥产子,被压雷锋塔下。
京剧《白蛇传》
京剧着名剧目《白蛇传》,1950年代初创作,田汉编剧,前此名《金钵记》,据京崑旧本改编。定本删掉〈盗库银〉,增加最后青儿救出白素贞。唱腔设计王瑶卿;刘秀荣、杜近芳饰白素贞;张春孝、叶盛兰饰许仙。文武开打,唱做兼备,京剧《白蛇传》自有其特色。六十多年过去,经已成爲京剧的经典剧目之一。梅兰芳拍朱桂芳、程砚秋拍宋德珠所演的《金山寺》,素享盛誉。梅兰芳与崑生余振飞合演的崑剧剧目〈断桥〉,早成绝唱典范。
越剧《白蛇传》
浙江越剧的《白蛇传》,在二十世纪初的男班时期,已经作爲端午时节戏上演。五十年代初重新改编,袁雪芬饰白娘子、范瑞娟饰许仙、傅全香饰小青、吴小楼饰法海;并加强舞美、服装、灯光、舞蹈等剧场艺术元素,备受欢迎。戚雅仙(白素贞)、毕春芳(许仙)的搬演,也自成一派。越剧《白蛇传》,过去六十多年来,历久不衰。2015年末,更拍成电影,全国放映。
婺剧《白蛇传》
婺剧的「白蛇」,在今天各戏曲剧种的搬演之中,最爲大众喝彩。多腔调的婺剧在1950年代始定名,其《白蛇传》文戏委婉,武戏凌厉,更被誉爲「文戏武做」。许仙在〈断桥〉中最受谈论的表演,例如出场跪步、吊毛、抢背、扑虎;白素贞和小青的蛇步和蛇形,融合妖精与人的身段舞蹈,都是婺剧《白蛇传》独有表演的繁多例子中的一隅。1960年代初,〈断桥〉在北京演出,总理周恩来赞誉爲「天下第一桥」,声价百倍。
粤剧《仕林祭塔》
广东粤剧的白蛇剧目,也独特创造,更曾在上海颇受欢迎。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粤剧花旦李雪芳擅演白蛇剧目,爲观众喝彩,上台就几乎必演。她在《仕林祭塔》中的创腔,被誉爲「祭塔腔」,成爲着名专腔,独步「反綫二黄慢板」,尽道剧中白素贞被压雷峰塔下十八年后,和儿子相聚的悲喜凄酸。李雪芳1920年代在上海演出,引起梨园和士林很大的注目。「祭塔腔」在当下的香港粤剧,备受重视,新一代正尝试承传再创。
中文介绍由李小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撰写
延伸阅读
活灵活现─新昌调腔与宁海平调的古老絶活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浙江省的重要剧种之一,源远流长。「调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士人张岱的笔记《陶庵梦忆》记载,当时他所见男女演员,串崑腔和「调腔戏」,同样「妙绝」。清初,调腔流行于奉化一带;中叶到晚清,在绍兴大盛;民初时班社鼎盛,其后衰落,至今天只有新昌一地仍然保存这个地方戏。
新昌调腔的音乐是曲牌体,现存三百多支。声腔包括调腔、四平两种,并且兼唱崑腔。行当传统有「三花、四白(即生、末)、五旦堂」,也称作「十二先生」,其中又分为「四柱」(正生、当家旦、小生、小花脸)、「八档」(即四柱之外的行当)。
表演特点及特定剧目
2006年新昌调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珍藏晚清抄本一百五十九本,剧目有古戏(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时剧(多是清中晚期传奇),和目连戏三大类。时剧中的《碧玉簪》和《双狮图》被越剧移植而变得家喻户晓;目连戏当中的《女吊、男吊、调无常》更是新昌调腔所独有,原不见于其他声腔剧种的目连戏,后来又被绍剧搬演,因而扬名。
新昌调腔现存的剧目中,承传了好些表演特色。例如《牡丹亭•入梦•寻梦》里,生、旦的相思舞蹈;《铁冠图•分宫煤山》生角的「背身踢靴」。而 《水浒记•活捉》一折,丑的矮子步、椅子功、从丑脸变黑脸等独特表演程式,以及在调腔中插唱崑腔,更标示了这个地方戏自晚明以来,兼唱崑腔的古老悠久特点。
新昌调腔演唱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乾唱」、「帮腔」和「叠板」。戏行常说的「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啓齿、后场帮接」,和武戏出衆都是调腔的主要特色。调腔最负盛名的传统大戏《闹九江》(剧本可考证追溯至晚清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通过搬演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雄的故事,就唱腔、身段编排来强化戏剧性和塑造人物的同时,更能兼顾保留调腔的唱腔特色,充分运用了这些戏曲表演的文武特徵。而改编自沪剧《双血衣》的新昌调腔《挑水伯》,在一个憨厚直率诙谐况味的「公案剧」之中,将「乾唱」、「帮腔」和「叠板」等唱腔风格,完整地一一体现。
宁海平调
调腔在浙江流播广阔,宁海的平调是它其中一个分支,是中国古老剧种之一。旧时俗称的「平调班」,主要唱「平调」,兼唱崑腔和乱弹。清末民初在宁海、象山盛行,后来渐渐衰落,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只有在宁海找到专业平调剧团,所以这剧种也被称为「宁海平调」。
2006年平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存有明清的传统剧目一百馀部,其中有称爲「前十八本」和「后十八本」的三十六种传统戏。其他还有部份崑剧和乱弹戏。
宁海平调的音乐採用曲牌联缀体,有曲牌三百馀首,唱腔比调腔低迴婉转,所以有「平调」之称。
宁海平调的行当分「三花」、「五白」(即生、末)、「六旦」;传统还有分「上四柱」和「下四柱」。
表演特点及特定剧目
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是多种罕见的表演绝技,其中「耍牙」表演堪称戏曲一绝。演员口中表演的八颗牙,可根据戏剧需要而变化。有五种技巧:一、含(将多颗獠牙含在口中,又唱又唸,独特的是观众看不出演员有甚麽异样);二、咬(表演者将口中的獠牙伸出,上下对咬,发出「格格」声响,难度就是上下牙齿要对准,不脱落,像天然生成一样);三、舔 (用舌头驱动牙齿,忽上忽下,左右翻动,看上去像是牙和牙在格斗);四、吞(用气把獠牙吸入口腔内,似乎与平常人无异);五、吐(忽然吐出獠牙,排列上上下下,井然有序)。
宁海平调有两个很具代表性的折子戏 ─《李慧娘‧见判》和《金莲斩蛟》。两齣戏人物不同,但都运用了「耍牙」绝技,以不同的耍牙技巧表现人物的情绪。《李慧娘‧见判》里面,女花脸演员扮演判官,用八颗八釐米长的野猪獠牙,在嘴巴裡吞吐自如,把耍牙绝技,表演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饰演李慧娘的演员,穿上四米长水袖,身段飘逸,收放自如,而脚上却踩着古代女子三寸金莲绣花鞋,行不动裙、移步如云,在舞台上凌波微步,呈现连串高难度技巧表演。「耍牙」之外,《金莲斩蛟》更集中了「一马双鞍」、「抱瓶滑雪」等平调传统表演程式,结合了平调曲牌、唱腔和锣鼓,构成了一齣极具代表性的宁海平调折子戏。
中文介绍由李小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撰写
延伸阅读
古老瑰宝-福建莆仙戏
历史
莆仙戏源远流长,当地民间歌舞百戏活动,有文字可考,追溯到唐开元年间,朝廷教坊技艺流传到莆田、仙游。宋《仙溪志》描述莆仙的音乐歌舞:「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莆仙戏之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改,旧叫兴化戏,流行于莆田、仙游及其邻近的兴化方言区。宋代,该地区的歌舞百戏吸收其他歌谣杂剧,呈现在戏棚戏台上有故事、歌舞的戏曲。兴化与浙江商业交通发展,温州南戏也流传到兴化。兴化戏传统剧目中,多见于明《南词叙录》所载的宋元旧篇。兴化戏在清更盛,从中到晚,先后有戏班一百五十多个。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排的《春草闯堂》和《状元与乞丐》赴北京演出,相继得奖。2010年后,莆田市组织莆仙戏艺术家收集、讨论、整理曲目,并推广「莆仙戏曲进校园」,在青少年当中传唱,传媒称爲「戏曲『活化石』莆仙戏迎来第二春」。
音乐
莆仙戏的音乐属曲牌体,音乐唱腔却非常多样化,历来吸收了民间歌谣、「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具有很浓厚的地方色彩。莆仙戏的曲牌标题、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皆相同。而古老南戏曲牌【太子游四门】,仅见于《张协状元》,却是莆仙戏常用的一支,足见其保留的古调久远。莆仙戏有各行当专有曲牌和通用曲牌,唱腔变化有「犯调」和「集曲」等手法,丰富多变。演唱是男女同调,同样也用本嗓。传统伴奏乐器原本衹有司鼓、司锣、司笛(筚篥)三人,后增加尺胡、四胡、梆笛、洞箫、三弦、八角琴、琵琶、扬琴、大提琴等,扩大到十多人。莆仙戏伴奏音乐中具有特色的乐器之中,以其所用的筚篥最罕见,它保存了宋元南戏的旧貌和形制,演奏风格高亢悲怨哀厉。
身段
兴化戏原是全男班,到清初始有女伶参演,中叶后更有女伶组办授徒。行当初时只有生、旦、靓妆(淨)、末、外、贴、丑七个,又叫「七子班」。到了清末,行当、乐手、勤杂都增加,达二十多人。清末民初,京剧和福州的闽班陆续到莆仙演出,古老的兴化戏受其影响,吸收京剧武打和表演、闽剧的舞台装置和机关佈景,令其戏曲传统更形丰富。莆仙戏的表演朴素古雅,许多动作受木偶戏的影响颇深。演员的基本功统称爲「傀儡核」,即手部「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脐」。经典的独特动作有旦角的「蝶步」、生的「抬步」,淨的「挑步」、丑的「七步熘」,都指涉木偶傀儡的形象。喜常用「雀跃步」,怒则「双摇步」、哀则「双掩面」、乐则「双体肩」,都带人偶交融的程式之美。
服饰
兴化戏的服饰,原先是窄而短。民国期间,受闽班影响,服饰彷效其制式,加水袖。旦弃用包头网巾,改爲梳水头,并吸收闽班旦的碎步,叫「客班踏」。莆仙戏服饰穿戴规定严谨,主要服装有蟒袍(俗称「统」,帝王将相之服)、靠(俗称「八战」,将帅之战甲戎服,背插靠旗四面)、补袍(官场之「官衣」,衹有红、蓝两色)、瓦衫(书生戴瓦巾的衣服,原蓝色青衫,后增各种顔色)、女袄(有五种:大红、淡红、蓝、黑、白绫;白绫袄爲旦之主要服饰)、军背心(原军士之服;另皇帝微服,在黄瓦衫外加披军背心,代表九龙褂;反穿束腰,则可扮老虎、雷公、小鬼等)。莆仙戏行头较简单,共四篓担。演出其独特目连戏时,行头则会达十多担,多是临时租赁,用作扮神装鬼之用。
传统折子戏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1960年代整理改编了衆多传统和现代戏,好评获奖。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等奖改编传统剧目《春草闯堂》,是莆仙戏的代表剧目之一。〈抬轿〉一场,独具特色,原是「知府坐轿,春草伴行」,变成了「春草坐轿,知府跟班」一大套喜剧「抬轿子」表演程式,对照了智勇反叛的春草和世故圆滑的知府。《郭华‧胭脂铺》,上溯元杂剧《留鞋记》,演胭脂铺女子与洛阳秀才郭华的情事,以「扇法」科介表现才子风流。《梁山伯与祝英台‧弔丧》,英台在山伯家哭灵,见山伯之椅,悲恸不已,旦角用「俥肩」、「俥椅」的身段动作,虚拟了山伯再现,幻想身旁相会。《瓜老种瓜》里老末的「三脚杖」、「锄头功」等身段动作,体现了莆仙戏「奇、古、特」的艺术形态。
中文介绍由李小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撰写
延伸阅读
活灵活现─新昌调腔与宁海平调的古老絶活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浙江省的重要剧种之一,源远流长。「调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士人张岱的笔记《陶庵梦忆》记载,当时他所见男女演员,串崑腔和「调腔戏」,同样「妙绝」。清初,调腔流行于奉化一带;中叶到晚清,在绍兴大盛;民初时班社鼎盛,其后衰落,至今天只有新昌一地仍然保存这个地方戏。
新昌调腔的音乐是曲牌体,现存三百多支。声腔包括调腔、四平两种,并且兼唱崑腔。行当传统有「三花、四白(即生、末)、五旦堂」,也称作「十二先生」,其中又分为「四柱」(正生、当家旦、小生、小花脸)、「八档」(即四柱之外的行当)。
表演特点及特定剧目
2006年新昌调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珍藏晚清抄本一百五十九本,剧目有古戏(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时剧(多是清中晚期传奇),和目连戏三大类。时剧中的《碧玉簪》和《双狮图》被越剧移植而变得家喻户晓;目连戏当中的《女吊、男吊、调无常》更是新昌调腔所独有,原不见于其他声腔剧种的目连戏,后来又被绍剧搬演,因而扬名。
新昌调腔现存的剧目中,承传了好些表演特色。例如《牡丹亭•入梦•寻梦》里,生、旦的相思舞蹈;《铁冠图•分宫煤山》生角的「背身踢靴」。而 《水浒记•活捉》一折,丑的矮子步、椅子功、从丑脸变黑脸等独特表演程式,以及在调腔中插唱崑腔,更标示了这个地方戏自晚明以来,兼唱崑腔的古老悠久特点。
新昌调腔演唱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乾唱」、「帮腔」和「叠板」。戏行常说的「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啓齿、后场帮接」,和武戏出衆都是调腔的主要特色。调腔最负盛名的传统大戏《闹九江》(剧本可考证追溯至晚清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通过搬演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雄的故事,就唱腔、身段编排来强化戏剧性和塑造人物的同时,更能兼顾保留调腔的唱腔特色,充分运用了这些戏曲表演的文武特徵。而改编自沪剧《双血衣》的新昌调腔《挑水伯》,在一个憨厚直率诙谐况味的「公案剧」之中,将「乾唱」、「帮腔」和「叠板」等唱腔风格,完整地一一体现。
宁海平调
调腔在浙江流播广阔,宁海的平调是它其中一个分支,是中国古老剧种之一。旧时俗称的「平调班」,主要唱「平调」,兼唱崑腔和乱弹。清末民初在宁海、象山盛行,后来渐渐衰落,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只有在宁海找到专业平调剧团,所以这剧种也被称为「宁海平调」。
2006年平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存有明清的传统剧目一百馀部,其中有称爲「前十八本」和「后十八本」的三十六种传统戏。其他还有部份崑剧和乱弹戏。
宁海平调的音乐採用曲牌联缀体,有曲牌三百馀首,唱腔比调腔低迴婉转,所以有「平调」之称。
宁海平调的行当分「三花」、「五白」(即生、末)、「六旦」;传统还有分「上四柱」和「下四柱」。
表演特点及特定剧目
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是多种罕见的表演绝技,其中「耍牙」表演堪称戏曲一绝。演员口中表演的八颗牙,可根据戏剧需要而变化。有五种技巧:一、含(将多颗獠牙含在口中,又唱又唸,独特的是观众看不出演员有甚麽异样);二、咬(表演者将口中的獠牙伸出,上下对咬,发出「格格」声响,难度就是上下牙齿要对准,不脱落,像天然生成一样);三、舔 (用舌头驱动牙齿,忽上忽下,左右翻动,看上去像是牙和牙在格斗);四、吞(用气把獠牙吸入口腔内,似乎与平常人无异);五、吐(忽然吐出獠牙,排列上上下下,井然有序)。
宁海平调有两个很具代表性的折子戏 ─《李慧娘‧见判》和《金莲斩蛟》。两齣戏人物不同,但都运用了「耍牙」绝技,以不同的耍牙技巧表现人物的情绪。《李慧娘‧见判》里面,女花脸演员扮演判官,用八颗八釐米长的野猪獠牙,在嘴巴裡吞吐自如,把耍牙绝技,表演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饰演李慧娘的演员,穿上四米长水袖,身段飘逸,收放自如,而脚上却踩着古代女子三寸金莲绣花鞋,行不动裙、移步如云,在舞台上凌波微步,呈现连串高难度技巧表演。「耍牙」之外,《金莲斩蛟》更集中了「一马双鞍」、「抱瓶滑雪」等平调传统表演程式,结合了平调曲牌、唱腔和锣鼓,构成了一齣极具代表性的宁海平调折子戏。
中文介绍由李小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撰写
延伸阅读
一脉同气 ─ 西秦戏与传统粤剧
西秦戏与粤剧之历史古道
西秦戏的声腔包括正綫(即其本腔)、西皮、二簧、崑曲及小调。明万曆年间(十六世纪后期到十七世纪初期),曲牌〈西秦腔二犯〉已见诸当时的传奇剧本。流入汕尾市海陆丰等地后,融合地方民间艺术和民风,到清初渐渐形成西秦戏这剧种,流行于粤东、闽南,足迹流播至香港、广州、台湾、东南亚等地。
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一带,也常见于世界各地海外华人社群。明代弋阳腔、崑腔流入广州、佛山地区,清初高腔、京腔陆续传入。明成化年间(十五世纪后半期),已有这些地区本地子弟演唱的记载。雍正时有本地艺人组成的戏班,唤作「土优」,唱「广腔」,「一衆唱和、蛮音杂陈」、「闹锣鼓良久」。至于粤剧的形成期,根据内地学术界的梳理,主要有三种论述:(1) 清嘉庆、道光年间;(2) 清同治到光绪前期;(3) 清末民初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总的来说,粤剧形成,已有约一百五十到两百年。
西秦戏与粤剧之戏场交道
西秦戏源于西秦腔,主要声腔为正綫;男女分腔,演唱道白用中州官话。传统剧目中有「四大弓马戏」,属文戏,其中还有「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齣(提纲)」等。西秦戏的西皮腔(剧目例如《斩郑恩》)、二簧腔(剧目则有《辕门罪子》等),是从粤剧梆子(西皮)与广东汉剧二簧吸收过来。脚色有十行当。伴奏有「文畔」(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唢呐、号头等)、「武畔」(板、大锣、大鼓、鼓头、钹等)。武戏多是演义故事,武打取法南派武功,风格壮怀激烈。
粤剧的发展,到了道光、光绪年间的阶段,形成了梆子、二簧爲主的唱腔体制,其时演唱道白用中州韵「古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改用广州方言)。这时的梆簧「古腔」剧目有「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脚色分十大行当(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变为六柱制),武打用南派武功。以武生和小武爲主,风格粗犷质朴。
西秦戏与粤剧之经典联篇选例
《辕门罪子》是西秦戏皮黄剧目的典范之作,集西皮腔精粹,是「各行三戏」的「老生三子」中之「一子」。敷演北宋杨家将故事,讲述穆桂英险救杨宗保,免于被杨六郎问斩之劫。演出集老生、花旦、乌淨、红淨、老旦、小生于一剧,行当齐全。粤剧《六郎罪子》同样演穆桂英救杨宗保故事,见于道光、光绪年间「江湖十八本」。唱古腔,纯梆子(西皮)。剧中生、旦、淨、丑各演专门唱腔,例如杨六郎繁绪的「罪子腔」和穆瓜俏皮的「穆瓜腔」。
西秦戏与粤剧的传统剧目各有一「斩」名剧,都是帝皇错斩良将名臣的故事。西秦戏《斩郑恩》,「七十二小齣」之一,演宋太祖错斩结义开国元勋郑恩,后来万里侯高怀德义斩奸邪。唱西皮,行当齐全,武生、乌面、红面、正旦、花旦、老生等尽出。〈闹殿〉一场,高怀德以传统绝技「剑落头断」,剑斩奸贼国舅韩隆。唱腔激越高昂、表演炽烈雄壮。粤剧《斩二王》出自「江湖十八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粤剧老倌和编剧家重整,基本故事结构元素与《斩郑恩》类同,但人物虚构,无明确历史时代。表演保留传统南派表演程式,古老排场衆多,有「斩带结拜」、「斩二王」、「咬箭结拜」、「擘网巾」、「大战」、「困城」等。「斩二王」排场内有铲椅、上高枱的武功身段。
西秦戏传统表演之绝活
〈返西岐〉是《凤鸣岐山》其中一折,《凤鸣岐山》移植自秦腔同名剧目,唱西秦戏本腔正綫。演《封神演义》中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加害,逼令吃子的故事。剧中老生姬昌边唱边跌扑旋转,使出「高台抢背」、「甩髮」、「抖鬚」、「吊毛」等程式动作。
《斩郑恩》是西秦戏西皮腔剧目,传统「四大传」之一「宋传」剧目,「七十二小齣」中之武戏。〈闹殿〉一场,高怀德剑斩韩隆,转瞬人头没了,运用的是传统表演绝活「剑落头断」。〈五凤楼〉一场,高怀德以「企仔功架」,彷效雄鹰单脚独立不动良久,另腿向内屈起,造型雄姿英发。
〈刘锡训子〉是西秦戏传统「四大弓马」之《沉香打洞》及「各行三戏」中「老生三子」之一,唱西秦戏本腔正綫。表演特色是太守刘锡训子,叫一声「沉香!」,一边唱曲,一边演出「耍交椅花」特技,双手不沾椅子,以腰身、臀部平衡,令椅子连人趋前退后,四椅脚轮番单脚辗转、左右盘旋,配合水袖功、长髯功、帽翅功,唱做并重,尽展西秦戏的表演绝活。
中文介绍︰李小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撰写
英文翻译︰格致语言顾问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