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一直在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兼具酬神娱人的作用。戏曲艺术与庶民宗教风俗的脉络交织,具深刻的文化意义与象徵。戏曲节诚邀多个地区及本地的专家学者,以戏曲音乐丶目连戏及香港神功戏文化作切入,介绍和探讨戏曲文化与民间信仰丶祭祀及仪式间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早在咸丰年间,元朗「大树下」天后庙和大屿山大澳关帝古庙,已经有戏班在当地上演酬神戏的记录。一八五二年大屿山大澳关帝古庙重修,刻《重修武帝古庙碑志》,後面列明酬庆仪式支出,其中包括「开光,奠土,演戏,花炮各杂项」,説明香港华人乡村社群,一直延续中国地方戏曲打醮节庆表演传统。这种俗称「神功戏」的庙宇祭祀演剧,一个半世纪以来没有间断,仍然活跃於二十一世纪今天的香港。
一八六五年以後,升平丶重庆丶高升三所戏园相继落成,仍然按照演剧惯例,戏班在室内演出仪式剧目。例如一八九○年三月底,干诺公爵伉俪访港,港中绅商团体於四月二日在高升戏园设宴招待,并且安排戏班演出《八仙贺寿》丶《跳加官》丶《天姬送子》等传统例戏。一九○○年,「谱群芳」班演出《玉皇登殿》,「瑞升平」丶「瑞麟仪」班上演《香花山大贺寿》,这都是早期香港戏曲史上祭祀演剧的重要纪录。
日期 | 主题 | 地点 |
---|---|---|
7月4日 (六) 2:30-4:30pm |
戏曲与祭祀音乐 |
油麻地戏院剧院 |
日期 | 主题 | 地点 |
---|---|---|
7月5日 (日) 2:00-3:45pm |
目连戏 |
油麻地戏院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