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八和會館 — 經典粤劇慶回歸
《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

節目介紹


香港八和會館傾全力集全行精英,以1966年演出的泥印本劇本及錄像資料為藍本,重現半個世紀前在九龍城沙浦道戲棚一氣呵成上演經典劇目,以幾齣粤劇經典為特區慶祝生日。《觀音得道》以民間流行的觀音傳說為基礎,搬演妙莊王之女妙善修成正果,得道為觀音的故事;接連演出三齣例戲:《香花山大賀壽》、《加官》、《天姬送子》,例戲歷史悠久,當中所包涵的曲詞、唱腔、表演功架均是粤劇的最早演出形式。《香花山大賀壽》為傳統吉祥例戲,此劇演出陣容及場面龐大,描述眾仙向觀音賀壽,當中有不少古老表演程式,例如「仙女字舞」、「降龍架」、「伏虎架」、「韋馱架」等。在傳統功架的表演外,更有一些神仙幻化的特別情節,如「爆桃」、「灑金錢」等。久未搬演的「插花」場口更是演出的亮點,超過三十多位武行演員,齊心協力重現「插花」的多款樣式,殊為珍貴。是次演出不單雲集本地的精英演員,包括香港演藝學院的師生,更邀請到廣東及澳門的嘉賓同行,陣容盛極一時,老中青演員合力重現經典演出,讓文化瑰寶得以承傳。

香港八和會館 — 經典粤劇慶回歸
《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

節目詳情

6月30日 (五)
7月1日 (六)
7月2日 (日)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6月30日及7月2日 (五及日) 晚上7:30
7月1日 (六) 下午2:30


《觀音得道》

以民間流行的觀音傳說為基礎,搬演妙莊王之女的故事。觀音傳說最先完備於元人管道升的《觀音大士傳》,觀音為西土妙莊王的幼女,後於香山修道。妙莊王之女傳說極為盛行,世人皆信妙莊王之女妙善為觀音的前身。粤劇《觀音得道》伊始於妙莊王壽辰,眾卿家賀壽,惟妙莊王因三女妙善尚未成親而滿懷心事。妙善公主一心向佛,不管塵世事。大將韋馱軍功受賞,妙莊王許配妙善予他,惟妙善修書告別。妙善在神仙的相助下,通過了鐵柱成針、竹籃擔水的考驗,終得老尼收留學道。妙莊王大怒,下令燒寺院。與此同時,達摩下凡,化身書生考驗妙善。妙善修成正果,得道為觀世音,妙莊王等見此,相繼棄繁華入道,太監宮女回朝登位。

 

例戲

按粤劇傳統,在特定的節慶、場合,戲班例必要搬演特定的劇目,作為正式演出前的「開場戲」,這些特定的劇目,就是例戲。傳統例戲大多與祭祀、酬神有關,有既定的演出程式,常見的例戲如:《八仙賀壽》、《六國大封相》、《香花山大賀壽》、《加官》、《天姬送子》等。戲行傳統以搬演「例戲」《香花山大賀壽》來慶賀神誕,如:華光誕、譚公誕、田竇二師誕、張五先師誕等。

 

《香花山大賀壽》

《香花山大賀壽》描述眾仙向觀音賀壽,場面華麗熱鬧,故事角色全為神仙道佛人物,按出場序為:八仙、仙女、孫悟空、四海龍王、三聖母、觀音、大頭佛、降龍、伏虎、韋馱、曹寶、桃心,當中有不少古老表演程式,例如:「仙女字舞」、「降龍架」、「伏虎架」、「韋馱架」等,更有一些神仙幻化的特別情節,如:「觀音十八變」、「爆桃」、「灑金錢」等。曹寶「灑金錢」一節,曹寶大灑象徵吉祥的仿古錢幣,吉慶氣氛洋溢全場。香港八和會館於每年農曆九月廿八日的華光先師寶誕,必定全行同心演出《香花山大賀壽》。保留粤劇獨有的傳統及儀式是搶救及保護粤劇傳統技藝的重要工作。據學者林萬儀小姐的考証,迄今所見最早有關演出《香花山大賀壽》的文字記錄是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4月23日《香港華字日報》的戲班廣告。當日是庚子年三月廿四田、竇二師誕,「瑞昇平」在高陞戲園上演《香花山大賀壽》。《香花山大賀壽》在上世紀其中一次最大型公演是1966年由當時八和主席名伶梁醒波發起,集全行之力在九龍城沙埔道戲棚演出。

 

《加官》

《加官》又稱《跳加官》,由一名演員戴白色面具扮演天官,並身穿圓領,頭戴紗帽,右手抱笏。演員向觀眾展示寫上「合境平安」、「生意興隆」、「萬事勝意」或「萬壽無疆」等吉祥語句的紅布條(行內叫「加官條」),象徵「天官賜福」的意思。據學者林萬儀小姐的考証,迄今可見《加官》在香港演出的最早記錄: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六日(1872年10月17日) 《申報》報導,俄國皇子在1872年9月30日在香港昇平戲院看戲,「演《指日加官》出目,隨演《六國封相》。」

 

《天姬送子》

「送子」是搬演董永與仙姬七姐結合,但為玉帝逼令分開,七姐產下孩兒送回董永撫養的故事。「送子」又分《大送子》及《小送子》,是次的演出為《大送子》。《大送子》以七位仙女上場眺望凡間開始,董永高中狀元遊街,七姐把孩子送回董永。董永接過孩子,夫婦互訴離情,再次以仙凡為界,從此永遠分別。當董永在仙姬群中找尋妻子,六位仙姬以「反宮裝」表演在瞬間中的變身幻化,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據學者林萬儀小姐的考証,粤班在十九世紀中葉已經表演天姬反宮裝。楊恩壽在同治四年十二月初三(1866年1月19日)的日記中記述旅居廣西時,曾於廣東會館觀看天姬反宮裝,更指出:「蓋粤俗出場必演《天姬送子》故事」。由此可知,「反宮裝」在一百五十年前已見於粤班的演出。

 

演員表(排名按出場序)

《觀音得道》

妙莊王︰廖國森、呂洪廣
皇后︰高麗
大公主︰瓊花女
大駙馬︰柳御風
二公主︰李沂洛
二駙馬︰關凱珊
妙善︰陳好逑(6月30日、7月1日)、陳韵紅(6月30日)、曾慧(7月1日)、王超群(7月2日)、謝曉瑩、王潔清、徐月明、李沛妍
韋馱︰李龍、彭熾權、阮德文、譚穎倫
達摩︰温玉瑜
師太︰陳雪艷
書生︰梁兆明(6月30日)、吳仟峰(7月1日)、阮兆輝(7月2日)
大太監︰文寶森
大宮女︰黃葆輝
黃門官︰林汶聲
文武大臣︰溫子雄、蘇永江、陳榮貴、鍾颶文、王水仙、文俊聲
宮燈、御扇︰吳思頴、周洛童、李晴茵、林貝嘉
宮女︰陳楚君、梁非同、吳思頴、周洛童、李晴茵、林貝嘉
太監︰梁劍鳴、許家琪、陳元心、郭俊亨
尼姑︰張宛雲、曹采意、鄺純茵、謝潔華
小鬼︰蔡之崴、蘇鈺橋
衞士︰文俊聲、陳元心、王水仙、梁劍鳴
仙童︰溫子雄、郭俊亨
三頭六臂︰梁非同、胡敏嘉、陳玬橦

— 中場休息十五分鐘 —

《香花山大賀壽》
《加官》
《天姬送子》

漢鍾離︰鍾颶文
呂洞賓︰司徒翠英
張果老︰黃學超
曹國舅︰莫醒麟
鐵拐李︰一点鴻
韓湘子︰龍玉聲
藍采和︰千珊
何仙姑︰蔡婉玲
仙女(排名按筆劃序)︰王希頴、文雪裘、王潔清、江廷燕、李沛妍、吳思頴、吳敏婷、李晴茵、吳穎霖、林貝嘉、林芯菱、周洛童、林穎施、徐月明、莫心兒、 梁心怡(6月30日、7月2日)、梁非同、陳玬橦、張宛雲、曹采意、陳紀婷、陳楚君、梁燕飛、黃若寧(7月1日)、黃葆輝、雲燕伶、楚令欣、鄭詠梅、盧麗斯、鄺純茵、謝潔華、謝曉瑩、瓊花女
東海龍王︰劍麟
南海龍王︰朱兆壹
西海龍王︰蘇永江
北海龍王︰陳榮貴
魚︰陳元心
蝦︰郭俊亨
龜︰吳立熙
蚌︰李沂洛
龜靈聖母︰梁綺蓮
普陀聖母︰黃寶萱
梨山聖母︰葉文笳
孫悟空︰王志良
猴子︰香港八和會館鑾輿堂龍虎武師、廣東粵劇院武師
觀音︰尹飛燕(6月30日、7月1日)、謝雪心(7月2日)
善財童子︰黃可柔
龍女︰吳思穎
大頭佛︰梁煒康(6月30日、7月1日)、黃君林(7月2日)
降龍︰李秋元
伏虎︰洪海
韋馱︰李龍(6月30日)、羅家英(7月1日)、梁兆明(7月2日)
龍、虎︰香港八和會館鑾輿堂龍虎武師
將軍︰譚穎倫
丞相︰陳澤蕾
推車︰楚令欣
漁夫︰吳立熙
樵夫︰袁纓華
農夫︰郭俊亨
書生︰柳御風
招財童子︰袁善婷
進寶童子︰溫子雄
曹寶︰尤聲普(6月30日、7月1日)、廖國森(7月2日)
桃心︰羅逸徽
天官︰呂洪廣
董永︰新劍郎(6月30日)、阮兆輝(7月1日)、羅家英(7月2日)
擔傘︰溫玉瑜(6月30日)、文寶森(7月1日)、劍麟(7月2日)
送子︰陳嘉鳴(6月30日)、鄭詠梅(7月1日)、鄧美玲(7月2日)
抱仔︰王潔清
六仙姬︰
6月30日︰李沛妍、林芯菱、林穎施、陳玬橦、黃葆輝、楚令欣;
7月1日︰文雪裘、李晴茵、徐月明、梁非同、梁燕飛、瓊花女;
7月2日︰王希穎、徐月明、吳敏婷、梁心怡、陳紀婷、盧麗斯
殺手裙︰文華(6月30日)、文劍斐(7月1日)、劉惠鳴(7月2日)、藝青雲、關凱珊、柳御風
百足旗︰王水仙、梁劍鳴、許家琪、文俊聲
〈九轉〉、〈梁洲序〉及〈三春錦〉幕後大合唱︰千言、梁芷萁、芯融及一眾演員
武師(香港)︰韓燕明、劍英、蔡之崴、元武、尹威權、寧哲輝、蘇永池、蘇鈺橋、蘇鈺子、曹德寶、吳國華、鄺紫煌、鄺成軍、赤 介、莫華敏、符樹旺、徐俊傑、王穎新
武師(廣東)︰周忠廉、蘇國進、黃子運、樊觀華、李志航、潘金龍、陳華生、王燕飛、李德浩、盧江、王科、林飛鴻、符卓彥、王業裕、徐濟開、蘇臨軒

 

 

節目長約3小時,包括中場休息15分鐘。

 

資料由香港八和會館提供

香港八和會館 — 經典粤劇慶回歸
《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

製作人員


統籌「經典粤劇慶回歸」有感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紀念,粤劇作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我們集合了全行台前幕後的力量,獻上「經典粤劇慶回歸」大型盛演。

香港保留了粤劇最傳統及豐富的表演元素,近數十年來經過一眾前輩的努力,加上天時、地利、人和,讓這項珍貴的傳統表演藝術得以在香港紮根、保存及承傳給新一代。

《香花山大賀壽》是本港經典的傳統例戲之一,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已在香港不同地方公演,至今每年八和都會公演此劇,慶祝華光先師寶誕。1966年,在九龍城沙浦道戲棚曾一氣呵成上演幾個經典劇目,包括《觀音得道》及《香花山大賀壽》,為當時香港粤劇界的盛大演出,我們這一代藝人當時有幸參與該次演出。當時演出更有拍成影片,惟不少珍貴片段遺失,現存的版本只保留了原來演出約六成的片段。

適逢是次演出在回歸紀念日上演,我們藉此機會重新整理《觀音得道》的劇本,動員全行百多位老、中、青演員參與這場盛事,同心慶賀。我們亦希望團結粤劇同行,保留及承傳這珍貴傳統,讓廣大觀眾有機會觀賞到傳統粤劇瑰寶。

在坊間有不同關於觀音的傳說,其中《觀音得道》一劇以民間流行的觀音傳說為基礎, 搬演妙莊王之女妙善修成正果,得道為觀音的故事,這故事在粤劇及南中國也相當流行。劇中觀音重情重義、孝道,以及導人向善的襟懷為人景仰,是一個精神象徵。

今次演出的其中一個亮點,是邀請了在1966年演出飾演妙善公主的陳好逑女士,再度演繹妙善將鐵柱磨成針一幕,大家可一睹逑姐五十年來風彩依然的精湛演出。在《香花山大賀壽》,亦有幸邀請到尤聲普先生飾演曹寶一角,而久未搬演的「插花」環節, 更特別邀請到來自廣州的廣東粤劇院的多位武師聯同香港武師共三十多人一同演出, 齊心協力重現「插花」的多款樣式,殊為珍貴。「擺花」環節更首次安排三十二位花旦飾演仙女,表演傳統中國字舞,展現不同祝福語句,祈求香港和諧安定,生活幸福快樂,社會發展百花齊放。

「經典粤劇慶回歸」是香港粤劇界近年來最大型的演出之一,台前幕後參與者超過二百人。在此感謝演出統籌小組成員包括:李奇峰、阮兆輝、李龍、新劍郎及龍貫天多月來的努力付出,以及八和理事會的支持,在汪明荃主席的領導下,讓各項演出籌辦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今次演出亦特別邀請了來自廣東的彭熾權先生及澳門曾慧女士來港演出,省港澳三地一同合作呈獻是次大型盛演,亦代表三地血濃於水。希望各位觀眾觀賞各位演員落力演出之餘,亦欣賞到粤劇傳統的豐富表演元素,珍惜這項富香港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八和會館回歸演出統籌小組代表
羅家英

 

香港八和會館回歸演出統籌小組︰羅家英、阮兆輝、李龍、新劍郎、龍貫天、李奇峰

製作經理︰黃肇生、林克輝、林群翎

舞台監督︰孟錦全、蘇志昌、鄭瑞華

音樂領導/《香花山大賀壽》牌子唱腔指導︰高潤鴻

擊樂領導︰高潤權

武術指導︰韓燕明

編舞︰楊志穀

佈景及燈光︰廣興舞台佈景製作公司

服裝道具︰金儀戲劇服裝有限公司

總務︰陳健一、陳芳芳

攝影︰周嘉儀、王梓靜

 

參與機構︰廣東粵劇院、廣東八和會館、香港演藝學院

劇本/曲本整理︰羅家英

劇本整理助理︰黃寶萱

 

香港八和會館謹此鳴謝以下人士對是次製作的協助︰尤聲普、蔡艷香、翠紅、鍾哲平、葉兆柏、劉家榮、譚兆威、林萬儀

香港八和會館 — 經典粤劇慶回歸
《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

劇團簡介


香港八和會館

香港八和會館成立於清朝光緒年間,是廣東粤劇從業員的專業組織,至今已一百三十多年歷史。1953 年,香港八和會館註冊成立,以弘揚傳統粤劇藝術為宗旨,不單積極向公眾推廣粤劇,也關注粤劇演員及從業員的專業發展和承傳工作。香港八和會館致力服務同業,亦十分重視培育新人,1980 年成立「香港八和會館粤劇學校」;1996 年, 學校註冊為「八和粤劇學院」及成為慈善團體。香港八和會館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服務,並於2009 年成為慈善團體。現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

 

主席的話

香港八和會館是粤劇專業人員協會,於1953年成立,與香港一同成長。八和不單經歷了戲行不同階段的發展,也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的大小事件,包括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等具歷史意義的創舉。

在過去的六十四年,因應業界需要和社會環境變遷,八和有不同的發展重點。隨著香港回歸祖國及粤劇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區政府正視粤劇的發展及關顧業界的需要。硬件方面,粤劇的演出場地及配套有了很大的改善;軟件方面,在政府的支援下,八和開始了大規模的承傳工作。2008年,八和為配合發展需要,重新檢視八和粤劇學院的定位,制定發展策略,推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課程:「粤劇編劇班」、「青少年粤劇演員訓練班」,有系統地培訓編劇及青少年演員。2009年,八和成功註冊成為慈善團體,希望能進一步推行承傳及推廣的工作。2012年,在粤劇發展基金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支持下,推出「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粤劇新秀演出系列」,藉著籌劃每年超過一百場演出,全方位地培訓台前幕後的新一代接班人。該計劃現已推行五年,籌劃了六百六十四場演出,當中超過一百四十齣文武兼備的劇目。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八和的承傳工作有了初步的成果,一班新秀演員廣為觀眾所認識,新一代的編劇人材亦陸續發表不少新作品。衷心祈盼我們的老倌和新秀,能在將來西九戲曲中心的舞台上,向世界各地的觀眾展示本地粤劇的精萃。

承傳,先承後傳,八和非常重視年輕演員對古老例戲、排場等粤劇瑰寶的學習。古老例戲、排場是重點傳授項目,亦會多安排新秀進行相關演出。今次慶賀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的大型演出,八和集合全行力量獻演「經典粤劇慶回歸」。除了展示粤劇界的實力,這個演出也是八和承傳工作的成績單。首先是整理《觀音得道》和例戲《香花山大賀壽》的劇本和演出,當中包括重構不少「幾近失傳」的場口和牌子( 唱段), 如:「插花」環節、古曲《九轉》、《梁洲序》、《三春錦》等。此外,八和特別邀請老、中、青演員一同參與演出,除了是三代演員的大檢閱外,更讓年輕演員通過與老倌們的演出,進一步自我提升。最後,八和更有幸邀請了廣東粤劇院和來自廣東的彭熾權先生、澳門的曾慧女士參與演出,三地精英雲集,互相切磋交流,携手為觀眾獻上一台好戲!

我深信透過不同劇種的藝術家交流、觀摩和合作,對促進本地粤劇發展有積極性的作用。快將開幕的西九戲曲中心,將會是一個平台、一個窗口,向世界各地觀眾展演高質素的戲曲節目,加上已打出品牌名堂的康文署「中國戲曲節」、「香港藝術節」等,每年均會邀請不少戲曲團體到港演出,相信香港將會成為展演優秀中國戲曲的大本營。我們粤劇界更要自強,先在我們的主場-香港,製作更多好戲,然後將粤劇推廣到不同地方,發揚光大。交流是雙向的,我們的藝術家和劇團也應該多到不同地區演出,讓各地的觀眾多了解粤劇和我們的文化藝術。因此,八和在過去兩年多次帶領演員到不同城巿交流,包括拜訪杭州、重慶、成都、北京、台北等不同地方的戲曲劇團,參與演員均表示獲益良多。我衷心希望國家、香港政府和各省、巿政府,能夠透過不同的資助機制和渠道,多安排交流演出,甚至組織專題的交流講座、研討會,讓不同地方的藝術工作者和民眾互相認識、理解及欣賞,在促進全國劇種的交流、文化藝術發展的同時,亦共同建設更和諧和昌盛的國家。

「經典粤劇慶回歸」能夠順利獻演,除了台前幕後超過二百名同業的努力外,演出統籌小組的成員:李奇峰、李龍、阮兆輝、新劍郎、龍貫天和羅家英也為了是次演出花盡心思。在此也多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八和統籌及製作是次演出,沒有了政府支持,單靠業界的力量,這麽龐大而具意義的製作根本無法實現。最後,還要多謝各位入場的觀眾,是您們以實際行動支持粤劇,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延續下去。

香港八和會館主席
汪明荃博士

香港八和會館 — 經典粤劇慶回歸
《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

粤劇音樂


如何重構經典粤劇的音樂

香港八和會館上演《觀音得道》及《香花山大賀壽》全劇,音樂方面,負責「重構」(尤其「香花山」部份)的我們(羅家英與高潤鴻),希望憑藉自身梨園世家的背景, 及多載的演出資歷,盡力「重構」,讓一些滄海遺珠,再次發光發亮。

重構「遺珠」唱段
由於傳統劇目裡,一些曲牌子經歷歲月刻蝕,部份幾近失傳。在承傳的大前提下,我們不惜扒磚挖土般,在塵封的土壤中,重構他們的原貌 — 其中〈九轉〉、〈梁洲序〉及〈三春錦〉原有「曲肉」(即曲詞),卻被遺忘了— 我們在「重構」後,指導演員唱出,並注重其曲詞節奏及韻味。

專用牌子
「香花山」的「八仙賀壽」有別於《碧天賀壽》,我們必須吹奏「香花山」專用的〈新水令〉;我們亦重視協調並規範每一位仙人上場及所應用的音樂/ 鑼鼓節奏點。又, 四海龍王首次上場時的兩段專用牌子,近年只應用其中一段,另一段幾近遺忘;就此我們會恢復兩段專用牌子,作龍王上場及入場之用。其他如悟空上場前,觀音偕眾仙飲宴的段落,早被省減,我們恢復並沿用原來專用的〈排歌〉;尾段「曹寶大灑金錢」, 我們復用其專用並較長的牌子〈三春錦〉,從曹寶「灑溜」起吹奏至完結為止。

適當的調度
基於現代劇場的演時限制,我們必須作出權衡與調度。又過往樂師有時會隨意地選用一些廣東牌子,是次,我們會較嚴謹地依據人物身份選用合適的牌子。首先,於三聖母的首次上場段落,我們棄用部份資料顯示、較簡單的〈帥牌〉,改用較隆重的〈小開門〉來襯托三聖母的尊貴身份。在眾仙匯合前去拜壽的段落,今天的程式走位有所省減,這次恢復原貌後,我們曾經想用〈排隊隊〉去應付需時較長的走位,唯是後來我們認為〈排隊隊〉乃著名例戲《玉皇登殿》專用;最後決定取已故名家高根先生的設計 —〈風入松〉、接〈朱奴兒〉、再接〈大尾聲〉。為節省演時,於「擺花」及「大頭佛」的段落,我們會作出簡化(省略重複程式)。又安排眾仙一同到賀觀音(不會分別上場),我們會借取原本八仙拜壽專用的〈梁洲序〉,予眾仙順序上前拜壽時使用,節省個別仙人分開上場及拜壽的重複程式。

羅家英、高潤鴻 (謝曉瑩代錄)

香港八和會館 — 經典粤劇慶回歸
《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

粤劇《香花山大賀壽》曲文校注及標點


校注說明:
1. 為保持原貌,主要改正錯別字及文義不通之處。
2. 結合是次音樂領導高潤鴻師傅對演出效果的考量。
3. 參校本見各曲的簡述。

高潤鴻藏本【九轉】
此曲是從另一齣粵劇例戲(例演的儀式性短劇)《八仙賀壽》(又稱《碧天賀壽》)借用過來的, 由八仙唱出,述說平素修練內丹功,又煉製長生不老之藥,要離開居處蓬萊島,向觀音祝壽, 並準備在觀音的壽筵上呈獻非比尋常之物,一路上騰雲駕霧。校注參照黃滔(1913-2015) 《碧天賀壽》記譜本。


九轉還丹長生草,
待等離蓬島,
筵前獻異毫。
光彩雲霞離分1
祥雲其靄靄2
青霄真箇3是光彩,
如年少。


1 高氏藏本作「立分」,文義不通,據黃滔《碧天賀壽》記譜本校訂為「離分」,聚合之後離散的意思。光彩雲霞散後, 現出祥雲。
2 高氏藏本作「餘靄」,文義不通,應是「靄靄」之誤。晉.陶淵明.《停雲詩》:「靄靄停雲,濛濛時雨。」
3 高氏藏本作「真果」,應是「真箇」(或「真個」)之誤。


高潤鴻藏本【梁洲序】
此曲為八仙向觀音祝壽時唱出,其中雖有不解之處,但仍可掌握大意。首句祝觀音長壽如堆存記錄滄桑變化籌碼的房屋又添一籌,繼而舉杯、歡醉,其後提及神仙的生活,對照福祿難料的人間,終以祝壽詞作結。


籌添海屋,
呼傳嵩高保護長庚星照。
霞觴4高捧,
醉頹舞彩班,
僚慰5酌杯6轉。
日月壺裡乾坤,
恰似渾忘老金丹姹女7耶,
偏笑,偏笑8
恰似駕鳳乘鸞蓬萊島。
人間福輳誰能料,
今朝玉旨來封誥。
惟願千百歲,
鞏固高。


4 高氏藏本作「遐觴」,應是「霞觴」之誤。宋.楊萬里《宿廬山棲賢寺示如清長老》:「方丈祝融抹輕黛,羣仙遙勸九霞觴。」
5 高氏藏本作「潦慰」,應是「僚慰」之誤。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燒尾》:「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 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
6 高氏藏本作「勺盃」,應是「酌盃」(或「酌杯」)之誤。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0 回:「次日,又有人請去酌杯。」
7 高氏藏本作「姹姥」,文義不通,應是「姹女」之誤。道家煉丹,稱水銀為姹女。一般與「嬰兒」合用,「嬰兒」指的是「鉛」,為道教外丹的術語。明.吳承恩《西遊記》第19 回:「嬰兒姹女配陰陽,鉛汞相投分日月。」
8 高氏藏本作「遍笑」,文義不通,應是「偏笑」之誤。


高潤鴻藏打鼓胡燊授本【三春錦】
此曲見於明、清至民初的民間目連戲及宮廷節令戲的刊本及抄本,出自安徽、江蘇、湖南各省, 以及清宮內廷。目連戲演目連救母的故事,此故事最早見於佛家經典。明人鄭之珍(1518-1595) 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說等的基礎上編成《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鄭本」目連戲一經產生, 便在各地廣為流傳。目連戲在清代進入宮廷。粵班樂師胡燊授本(下稱「胡本」)的曲文與上述刊本及抄本基本一致。此曲於開大壽桃時唱,大意是概嘆世人為了追逐名利,受盡折磨, 奉勸世人念佛修行,及早覺悟。曲終前眾仙再祝觀音與天地同壽。校注參照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長樂鄭氏藏明萬曆七年(1579)刊本。


覷天地似9一輪空磨10
把世人終終日挨摩11
那後來的添上一番,
先進的盡皆沒了。
笑世人個個個個心高,
都為着薄利虛名12
受盡了勞碌奔波。
惟有13那張子房見出見出塵囂14
從着那赤松子一心去學道15
笑韓侯倚着十大功勞,
到了走狗烹時悔恨何不早16
尚有那昏迷的鬥勇爭強17
戀酒貪花18
不可,不可!
又只見世上人有百年快樂19
只當得我仙曹片時兒歡笑20
閒來時悔何不早把禪經參着21
心經念着,
波羅,波羅22
只聽得23雲端仙樂,
金罄齊敲24
又聽得鸚哥25演摩訶,
山鳥和波羅,
坦哆,摩訶唎囉,
唎囉娑婆,娑婆26
離了皇宮,離了皇宮27
歷盡勤勞方成佛果28

楊柳枝,灑甘露,
濟眾生,除熱惱29
信吾的樂土逍遙,
不信的冤孽難逃。
豈不聞善惡到頭終有報,
好一似蜂兒釀蜜30
蠶兒作繭31,蛾兒撲火。
勸世人早早回頭,
好唸幾句彌陀,
百年後逍遙快樂,逍遙快樂。
菩提樹花開滿梢32
四季長春,萬年不老。
日照朵朵燦霞光33
陣陣香風來渺渺34
齊祝禱35
壽算千千,福海滔滔。
壽算千千,福海滔滔。
香山會上春光好36
恭祝榮華增壽考。
願與乾坤永不老。


9 「胡本」沒有「似」,據鄭本按文義補上。
10 據鄭本,首句至「勞碌奔波」由觀音唱。
11 胡本作「捱磨」,鄭本作「挨摩」。「挨」與「捱」均含遭受之意。「摩」,古同「磨」。兩者文義相通,音樂領 導高潤鴻師傅希望據鄭本修改,取其古意之趣。
12 胡本作「奪利爭名」,據鄭本校訂為「薄利虛名」。後者以「薄」、「虛」形容名、利,更顯得沒有必要為此「勞 碌奔波」。
13 胡本作「為有」,應是「惟有」之誤。據鄭本,從下一句起至「悔何不早」由王母唱。
14 胡本作「現出塵囂」,應是「見出塵囂」之誤。見地高於塵世間的人的意思。
15 傳說張良(字子房,卒於公元前186)跟從赤松子學道。胡本作「重有那赤松子一心去學道」,據鄭本改為「從着 那赤松子一心去學道」。
16 胡本作「反觸了罪究,反視片時歡笑」。現據典故按鄭本校訂為「到走狗烹時悔恨何不早」。
17 據鄭本,由此句起至「不可,不可!」由觀音唱。
18 胡本作「為酒貪花」,文義不通,現據鄭本校訂為「戀酒貪花」。
19 據鄭本,由此句起至「片時兒歡笑」由王母唱。
20 胡本作「怎知到仙曹」,文義不通。據鄭本校訂為「只當得我仙曹片時兒歡笑」。
21 據鄭本,由此句至「心經……」由觀音唱。
22 據鄭本,由此句至「娑婆」合唱。
23 胡本作「又只見雲端仙樂」,文義不通。現據鄭本校訂為「只聽得雲端仙樂」。
24 胡本作「鼓」,依鄭本校訂為「敲」,使罄發出聲響的動作一般以「敲」形容。
25 胡本作「鶯哥」,應是「鸚哥」之誤。
26 「鸚哥」之後都是梵語音譯,鄭本的「摩訶」、「波羅」「坦哆〔怛多〕」、「唎囉」、「娑婆」都是漢譯佛經常用的字詞。胡本作「鶯哥也呵,呾多和着波羅,呾多,唦哩囉,吤哩婆呵婆呵婆」,未見於漢譯佛經。此處據鄭本校訂。
27 據鄭本,由此句至「百年後……」由觀音唱。
28 胡本作「正果」,鄭本作「佛果」。觀音為了普渡眾生而不願留在佛的位階,選擇回返塵世,可稱「成佛果」,因已修到這個境地。下文的楊枝、甘露即寓意觀音垂愛眾生、救苦救難。此處從鄭本。
29 「熱惱」即焦灼苦惱,語出《華嚴經》,胡本作「孽障」,此處從鄭本。
30 胡本作「養蜜」,應是「釀蜜」之誤。
31 胡本作「成繭」,應是「作繭」之誤。
32 據鄭本,此句以下為另一曲牌【醉翁子】。由此句起合唱至曲終。
33 胡本作「祥光」,應是「霞光」之誤。霞光是日光照射在雲霞上所反映出來的光彩。
34 鄭本作「陣陣香風來渺渺」,胡本脫落「來渺渺」三字。前一句「日照朵朵燦霞光」是七字句,因此據鄭本補回後三字,成一對七字偶句。
35 胡本作「齊祝高」,文義不通,應是「齊祝禱」之誤。另胡本、鄭本均是重句,高潤鴻師傅從音樂效果考量,只 唱一次。以下禱文:「壽算千千,福海滔滔」才唱重句。
36 胡本作「香山五老齊來到」,然《香花山大賀壽》並無出現「香山五老」等人物。據鄭本校訂為「香山會上春光好」。鄭本從此句起為【尾聲】。


校注及標點:林萬儀
翻譯:黃紫藍

香港八和會館 — 經典粤劇慶回歸
《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

票務詳情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6月30日及7月2日 (五及日) 晚上7:30
7月1日 (六) 下午2:30


舞台

price color 1$450 price color 2$350 price color 3$250 price color 4$150

 

 

 

附中英文字幕
附設其他延伸活動,詳情請參閱延伸活動版面
每場節目長約3小時,包括中場休息15分鐘

節目查詢︰2268 7325
票務查詢︰3761 6661
信用卡電話購票︰2111 5999
網上購票︰www.urbtix.hk

按此瀏覽有關購票優惠